威尼斯人官网精致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澳门威尼斯人备用网址印发《威尼斯人官网精致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
威精致城市组办〔2021〕14号
市精致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威尼斯人官网精致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威尼斯人官网精致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2月7日
《威尼斯人官网精致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期间亲临威海视察,对威海城市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重要指示。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城市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威海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要求,为威海深化改革开放、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具有威海特色的城市发展新路子,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化水平,打造精致城市威海样板,根据《威尼斯人官网精致城市建设条例》要求,特制定《威尼斯人官网精致城市建设规划纲要》。
本纲要旨在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精致城市的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任务、建设重点和建设举措,是统筹指导全市精致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纲要规划期为2021—2035年,远期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威尼斯人官网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现辖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设有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南海新区。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90.7万人,户籍人口256.6万人。
第一节 发展成就
近年来,全市上下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启动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美丽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上榜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全新局面。
(一)坚持精当规划,发展空间延伸拓展。在全国首批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坚持生态优先、全域一体,推动中心城区东拓、西展、南延,提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科学性、权威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组团式推进城市化建设。根据七普数据,到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2%。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综合考核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称号。
(二)坚持精美设计,城市特色更加彰显。出台第一部地方实体法规《威尼斯人官网城市风貌保护条例》,编制了《威尼斯人官网城市风貌保护规划》,制定了城市风貌保护名录,建立城市风貌保护体系,保持“大山海、小珠链”总体风貌。在全国率先开展第四代城市设计,实现了从传统城市设计到数字化城市设计的转型,实现中心城区16个管理片区、63个管理单元的城市设计全覆盖,使城市显山、露水、透海,彰显城市山海景观特色。精心做好特色街区、园林绿化、景观照明、街道界面等要素的设计,建成新威附路、韩乐坊、生肖街等一批新地标。
(三)坚持精心建设,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以开展国家“城市双修”试点、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为契机,积极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改造,启动了海港公园、金线顶公园和千公里海岸线滨海步道建设,打造“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特色海滨景观。编制建筑工程、城市道路、小游园等精致建设标准,在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市政道路建设等项目上推广应用预制混凝土产品。打造环翠区卫城片区、经区韩乐坊片区2个省级城市品质提升试点片区,开展绿道步道、公共厕所、口袋公园、特色街区、城市书房等示范项目建设。
(四)坚持精细管理,治理模式创新突破。获得地方立法权,出台了《威尼斯人官网精致城市建设条例》等一批地方法规、规章。探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入围全国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创造性提出“六治融合、一网联动”模式,成立实体化的市、县、镇三级网格化治理中心,划分城市、农村、企业、园区等网格,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坚持智慧化建设,以创建全省新型智慧城市试点为契机,启动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建设,搭建‘城市大脑’平台,让城市更智慧、生活更方便、社会更安全。建立健全城市治理综合协调体系,推动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同时建立“啄木鸟”问题反映机制,开发上线了城管“市民通”APP,市民可以随时随地反映城市管理方面问题,推动精致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五)坚持精准服务,民生温度不断提高。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到精致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中,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出台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中学每班不超过50人的标准班额,连续调增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建立大病保险制度,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降低困难群众认定标准,将更多边缘群体纳入保障范围。获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全域一片红”。提出“党建引领红色物业”发展思路,搭建“一核多元、多级联动”工作机制,整治物业管理难点问题8万余件,全市物业缴费率、业主满意度、业委会(物委会)和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87.2%、90.5%、93.8%和100%。围绕出行难、停车难、如厕难、公共活动场所少、老旧小区环境差等群众的痛点难点问题,实施了21条瓶颈路打通工程、21个停车场项目,改造170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46部,错时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105处,新建改造公厕69座,高标准建设口袋公园194处,改造提升15处菜市场,建设运营46处“社区食堂”,免费向社会开放227所学校体育设施,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六)坚持精明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监管、最集约的资源利用、最积极的生态建设,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五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全省唯一同时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积极开展化解城市成长“烦恼”的“四部曲”,解决办证难15.2万套,处置完成闲置项目及“半拉子”工程217个,建立了40个地块、总面积1.9万亩的低效用地规划整治项目库,启动住建领域矛盾纠纷排查整治工作。全力解决城市长远发展问题,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实施“六水共治”,实施了昆明路西延、统一路南延等瓶颈路打通工程,推动威海新机场、莱荣高铁、文莱高速和地下综合管廊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机遇挑战
未来一个时期,是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关键期,精致城市建设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推动精致城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城市建设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从国际国内形势看,一方面,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这都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管理服务机制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对未来五年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谋篇布局中,对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进行了重点部署,城市建设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和政策环境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必将倒逼城市建设在优化功能、补齐短板、提升效能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威尼斯人官网自身来看,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城市建设管理还有不精致的地方,城市功能还需完善,民生保障仍存在短板;水资源安全保障力度有待加大;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需要加强,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等等。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以精当规划引领城乡发展,以精心设计塑造城市风貌,以精心建设提升城市品质,以精细管理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以精准服务提升城市温度,以精明增长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精致城市建设工作再上新水平。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威海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精当规划、精美设计、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精明增长,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着力推进全域精致城市建设,奋力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刻认识、尊重和顺应城乡发展规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管理方式,用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技术催生新变革,带来新变化,激发城市发展活力,赢得长远发展优势。
优化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四化同步”,对接省“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优化空间规划体系,引导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乡村科学定位、功能互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行业联动发展。
低碳生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市,尊重自然格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城镇规模,依托山海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推动城市走绿色、低碳、集约、智能的发展道路。
互利共赢,开放发展。遵循开放共享理念,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在城市建设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打造适合不同群体生活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发展的包容性,以开放促发展,培育开放型城乡建设新优势。
民生优先,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精致城市建设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更高的安全感。
第三节 建设目标
到2025年,城市功能趋于完善,城市特色更加彰显,优质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中心城区能级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牢牢站稳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初步建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开放包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到2035年,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常态,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城市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在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枢纽作用,市民群众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开放包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实现新的全面跃升,城市发展更加成熟更具魅力,经济社会环境更加协调更可持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第三章 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
遵循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安全韧性的理念,将环境容量、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安全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重要依据,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产业发展、便民利民等多种因素,有序协调山、海、城的空间关系,科学规划功能区空间布局,推动“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城市发展格局更加清晰。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刚性约束条件,科学确定开发边界、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形成规模适度、空间有序、用地节约集约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科学划定规划控制线。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强各类规划空间控制线的充分衔接,统筹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海岸带保护、山体和林地保护等专项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坚持生态优先。将山水林田湖草冰沙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海岸线、湿地、地质公园等实施强制性保护,通过海岸线修复、山体修复、河道治理、河库绿化等生态修复治理,确保生态系统完整。
强化底线约束。锚固城市山、海、林等生态基底,确保生态用地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实现生态空间的保育、修复。推进集约节约用地,提升土地利用绩效,推动各类开发活动向存量调整、内涵提升转变。持续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有效调整人口密度和人均建设用地水平。
增强弹性适应。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进行发展战略空间留白,为未来功能调整、战略布局和重大事项、重大功能项目预留空间。加强对留白空间的规划引导,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根据城市发展和人口变化,调控开发时序。
第二节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强化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统筹行政、居住、医疗、教育、商业、文旅、科创、金融等功能布局,严控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提升生态宜居与智慧管理水平,推动城市发展品质化、业态高端化。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统筹规划城市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加速东拓、西展、南延,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
东拓,即加快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和东部滨海新城建设,与好运角旅游度假区连为一片、形成整体,强化产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港口物流、商贸服务、康养度假、会展经济等产业,推进陆海联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建设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西展,即结合新机场建设,以双岛湾产业聚集区为核心,整合初村、羊亭、张村、汪疃镇空间和土地资源,高起点一体化规划,统筹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配套,规划建设羊亭-张村至老城区快速交通网,引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和医疗器械等新兴高端产业,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带和产城一体的精致城市重要板块。
南延,即加快文登区、临港区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南海新区发展成现代化小城市,推进轻轨、桃威铁路、高等级公路等快速交通网建设,高起点做好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布局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等项目,打造一体化发展的城市中心轴带、产业隆起带和人口聚集区。加快环翠区集约集聚发展,完善行政、居住、医疗、教育、商业、文旅、科创、金融等功能布局,依托产业园区发展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打造“精致城市·幸福威海”首善之区。
第三节 繁荣发展中小城市
打造独具特色的中等城市。用现代城市的理念、标准规划建设荣成市、乳山市,按精致城市要求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和新区域开发建设,推进城区扩容提质,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努力打造产业发达、功能完善、承载力强、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荣成市重点发展海洋经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产业。乳山市重点发展机械装备、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新能源、文化旅游等产业。
增强一体化发展能力。荣成市,推进城区与石岛、好运角区域南北对接发展,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强市、国家冷链物流基地。石岛管理区,推进城市品质改造提升,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产品精深加工、港口物流等产业,打造海洋经济重要增长极。乳山市,抓住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借青兴乳”,大力推进高铁片区、临港片区、海湾新城三个新增长极发展,加快城区与滨海新区相向发展,打造滨海宜居城市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第四节 推动小城镇分类发展
坚持规模适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深化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
融合发展型。对处于城区周边地区、新城区中的小城镇,要和城区融合发展,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商业设施功能,促进建成区扩容提质,推进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作为吸引当地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
特色发展型。对于离城区较远的小城镇,要按照“一镇一特色”的原则建设特色镇,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和规模,积极发展镇域特色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具备为镇域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发挥其带动周边农村区域发展的主导作用。
第五节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资金、人才、科技、土地等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构建一体化、网络化的城乡体系。
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综合考虑乡村建设形态、居住规模、服务功能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将城镇开发边界以外村庄有序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村庄。对具备特色发展资源、具有优势产业的村庄,重点进行特色改良、品质提升,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旅游发展、村庄风貌整治,实现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促。对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但尚未形成特色优势的村庄,在现有基础上有序改造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引导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宜居宜业水平。对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重点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引导其逐步萎缩,有序推进搬迁撤并。对城镇开发边界以内的村庄,有序推进整村拆迁改造为城镇社区,成为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打造田园综合体。把一产当作二产三产来抓,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旅游为先导,产业为核心,文化为灵魂,基础设施为支撑,体验为价值,乡村复兴再造为目标,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面构建高质高效高竞争力的精致农业发展体系,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效益显著、功能齐全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小镇占全市涉农镇街比例达到80%。
建设美丽乡村。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以镇为单位推进美丽乡村连片创建,逐步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示范镇、示范县,让美丽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标志、齐鲁样板的底色、生态威海的亮点,到2025年,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个以上,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00个以上,省级清洁村庄实现全覆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到2025年,全市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加强与垃圾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所有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按照“4+N”模式提升农村改厕后续管护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长期受益。
第四章 塑造新时代城市风貌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形态,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建立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区段城市设计、专项城市设计层次体系,在管控城市风貌时注意景观可视、特色可辨、文脉可延、路径可游、建筑可读,充分考虑威海山海地域性特征,追求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布局精巧,不盲目求大求洋,营造别致精巧宜居的城市空间。
第一节 塑造城市风貌格局
整体城市风貌格局。统筹各类空间资源,整合生态人文要素,依托山海清新优美的生态环境,随形就势,造就疏密有度、功能明确的城市空间,清新明亮的宜人环境,舒展起伏的天际线,形成七分自然、三分城镇的“大山海、小珠链”的城市风貌格局。
自然风貌格局。保护山海自然资源,保持“中部隆起、两岸倾斜、六山缓丘、六水入海”的“大山海”自然风貌格局,加强山体格局、河流格局、海岸格局、丘陵格局、平原格局的保护,呈现完整的、厚重的大地景观。
城镇风貌格局。保持精致城镇特点,塑造“一心-五组团-多镇”的T字形“小珠链”城镇风貌格局,构建一体化框架下,组团化的、精明的、小巧的城景格局,构筑集约的、精美的空间场所。
第二节 加强重点区块设计
将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更新改造区域以及城市中心地区、交通枢纽地区、重要街道和滨海地区等能够集中体现和塑造城市文化和具有特殊价值、特定意图的地区划定为城市设计的重点地块,遵循“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十分设计”的思路,通过重点地块的城市设计,塑造景观特色,提升艺术品位,明确空间结构,组织公共空间,协调市政工程,提出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控制要求,作为该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依据。城市设计应当包含城市色彩、建筑风格、街道界面、景观照明、公共环境艺术品、户外广告等要素。
第三节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
加强古遗址遗迹、特色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推进千里海疆文化、甲午民族精神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宣传普及、实践养成、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延续精致城市历史文脉。按照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设计理念,强化文化生态空间属性,融入创新的、延续的发展情怀,强化文化品牌创建,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将栖霞街、生肖街等标志性历史街巷的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有机结合,注重保护市区内历史空间格局清晰、传统风貌较为完整的核心地段。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老建筑改建各类特色展馆、旅游景点,探索构建滨海一带和刘公岛老洋房观光带,打造展示威海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窗口。发掘与保护老地名、老字号、历史名人、民间传说等其他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遗产用起来、活起来。
第四节 提升专项设计水平
城市天际线。塑造轮廓舒展、韵律起伏、与山海交融的城市天际线,形成独具滨海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在海岸带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密度、体量和容积率。精心设计建筑顶部,优化美化建筑第五立面,构建形态色彩整体和谐统一的城市空间界面和轮廓线,严控临山、滨水区域建筑高度、密度、体量、容积率和后退距离,保证山体和海、河、湖面可见性。
海岸带。以构筑沿海生态文明高地、彰显沿海城镇魅力特色、推进沿海设施互联互通、塑造沿海多彩景观带为重点,加强海岸带保护,实施海岸线修复行动,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提升绿化花化亮化效果,塑造沿海特色风貌带,将威海沿海城镇带建设成为卓越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海洋科技创新走廊和滨海生态宜居城镇带,打造全国海岸城镇带建设示范区。
建筑风貌。严谨细致做好建筑设计,挖掘海草房、老洋房等具有威海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传承与借鉴红瓦坡顶、拱形门窗、圆柱门廊等建筑形式,塑造出既体现威海特色又吸收国外建筑精华,既有历史文化又具现代气息,融于山海自然、端正大气、体现新时代精神的优秀建筑。严格管控新建建筑外立面造型、色彩、线条,规范设置户外广告、牌匾标识等,确保符合城市设计要求,与山海环境相融合。
环境景观。结合城市分区布局、道路交通体系、重要公共空间和标志性建筑,打造城市空间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体系。注重园林绿化、公共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景观效果,建设金线顶、海港公园等城市综合公园,打造城市阳台和城市会客厅。依托沿海岸线、重要水系、湿地,塑造宜人舒适的亲水活动空间。推广种植乡土植物,形成多层次、多季节、多色彩的植物群落配置,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都市田园风光。
公共空间。提高公共空间覆盖率、可达性、连续性,注重城市绿道、慢行系统、街头公园、公交站点的串联融合。注重街区、街巷、邻里空间的设计,形成开放便捷、尺度宜人、亲切自然、配套完善、全龄友好的社区环境。注重人性化、艺术化设计,引导和规范在文化、体育、交通等公共建筑和公园、广场、街区、海滨等开敞空间配置公共环境艺术品,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文化品位。
第五章 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遵循生态环保、绿色节能、节约集约、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坚持科学规划、质量优先、关注细节、打造精品,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第一节 推动老城区更新改造
实施可持续更新模式。按照“改造、提升、更新、繁荣”的方针,深入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在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基础上,实施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
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制定老旧居民小区改造提升规划,组织对小区内破损欠缺的基础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和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修补更新,完善优化停车出行、园林绿化、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卫生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功能,补齐配套设施和人居环境短板,到2025年,全市421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达到三星级智慧小区标准,到2035年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改造率达到100%。
提升传统街区品质。推动栖霞街、生肖街等特色街区建设,启动一批老旧厂区、老旧校区地块改造,街区改造应当因地制宜,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保留街区肌理和风貌,充分体现街区历史、文化、建筑和经营特色。
低效用地再开发。统筹考虑城市功能再造、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公共卫生安全等因素,编制城镇低效用地整治规划,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建筑危旧的城镇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再开发。
第二节 构建内畅外通交通网络
提升综合交通能力。按照市域一体、国内通达、联通海外的要求,完成莱荣高铁及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推进城际铁路提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推进疏港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建设,到2025年,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68公里,普通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0公里。实现境内高速公路网互联互通,到2025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7公里,国省道通车里程达到1120公里。建成投用威海新机场,大力拓展国内外新航线和货运航线,加强城区与机场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到2025年,机场国内外航线达到40条以上,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00万人次。
完善市政路网体系。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实施“断头路”“卡脖子路”打通工程,拓展城区快速交通网络,推进市政路网有机接驳“三大交通圈”体系,打造三横(文化路、昆明路、世昌大道)三纵(海滨路、青岛路、统一路)一环(环山路)的市政路网体系。到2025年,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5㎞/㎞2,到2035年,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6㎞/㎞2。
加快发展公共交通。综合布局各类城市交通设施,建立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和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顺畅换乘和无缝衔接,打造便捷、安全、绿色、智能交通体系。整合城市停车场资源,提高停车场综合管理水平。到2025年,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45%,到2035年,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50%。
倡导绿色出行。设置适宜骑行、步行的慢行系统,安排适宜慢行要求的各类设施,与机动车空间隔离,承载市民健身、休闲、娱乐功能。建设内外衔接的绿道网络,由城市绿道串联各类公园,形成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城市绿道体系,到2025年,城市绿道密度约5㎞/㎞2,建成区5分钟步行可达绿道网,到2035年,城市绿道密度约7㎞/㎞2,建成区5分钟步行可达绿道网。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有序推进公共场所、高速服务区、国省道沿线和居民小区充电桩布设,到2025年,全市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2000台。
第三节 稳步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构建绿色市政设施体系。推进污泥焚烧工程建设,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处理,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安全可靠燃气供应系统,统筹天然气、电力、地热、生物质等能源供给方式,形成多能互补的清洁供热系统。
建设海绵城市。尊重自然本底,构建海河湖水系生态缓冲带,提升城市生态空间在雨洪调蓄、雨水径流净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提高城市蓄水、滞水和渗水能力,建设区域海绵系统。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就地消纳和利用至少75%的降雨,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推广绿色建筑。鼓励新建建筑工程执行优于国家、地方或者行业标准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推广使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推动绿色建筑由设计向全生命周期发展,积极推行绿色施工、绿色运营,开展节能住宅建设和改造,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不断完善绿色建筑政策体系,到2025年,城镇民用建筑新建成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
使用绿色建材。开发选用当地特色的自然建材、清洁生产和更高环保认证水准的建材、旧物利用和废弃物再生的建材。研发住宅小区、市政道路等预制混凝土产品,加大预制混凝土产品在政府投资工程中的采购应用力度,大力促进预制混凝土制品在社会投资项目中的应用。
推广新的建筑方式。积极稳妥推广装配式、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方式,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积极推广标准化、集成化、模块化的装修模式,促进整体厨卫、轻质隔墙等材料、产品和设备管线集成化技术的应用,提高装配化装修水平,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实施比例≥40%,到2035年,装配式建筑实施比例≥60%。
第四节 持续升级绿化亮化美化档次
绿化。统筹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道路绿化与园林绿化、山体绿化与城区绿化,优化城市公园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布局,构建“一带四轴”的绿道网结构,把健康元素有机融入步道、公园的建设管理,实现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对具备绿化条件的公共建筑、公用市政设施以及屋顶、阳台、外立面等建筑物、构筑物进行立体绿化。
亮化。实施威海湾暨刘公岛景观照明亮化工程,提升刘公岛和威海湾沿海岸线城市公园及重要公共建筑景观照明效果,有序推进市内公园、大型商业区、两横两纵城市照明视廊、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重要节点照明项目,构建美观、独具特色的城区照明一体化网络。
美化。制定城市容貌标准,引导和规范城市中的建(构)筑物、道路、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广告标识、照明、公共场所、城市水域、居住区等的容貌建设与管理。系统配置城市家具,体现地方特色,突出城市文化,兼具美观、实用和文化传承功能,并保证行人通行的通畅性、安全性,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
第六章 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第一节 深入推进依法治市
健全地方法规规章。贯彻落实《威尼斯人官网精致城市建设条例》等文件,制定完善海岸带保护、山体保护、生活垃圾分类、物业管理等城市法规规章,逐步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定期评估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及时将城市管理经验和改革成果纳入,提高法规政策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标准。制定完善市政道路、立体绿化、小游园等建设导则,制定城市容貌标准和城市管理规范,明确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清雪防滑、垃圾处置、容貌秩序、农贸市场等方面的管理标准。积极参与国家、省级智慧城市标准起草,形成具有引领作用的新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第二节 加强智慧化管理
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围绕社会治理协同化、透明化和城市管理精细化、可视化,大力推动“一网统管”,推进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集运行监测、应急联动、智能决策、指挥调度为一体的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功能,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化,争创山东省五星级新型智慧城市。到2025年,城市网格化智慧服务管理覆盖率≥60%,到2035年,城市网格化智慧服务管理覆盖率达到100%。
打造数字政府。统筹政府各部门数据资源,加强数据归集、治理、分析能力建设,丰富宏观经济基础库和经济运行、海洋、城市部件等主题数据库,完善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体系。
建设智慧管理工程。实施智慧政务提升、为民服务精准、智慧城管升级、智慧应急安防、智慧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网格、智慧警务提升、智慧交通畅通、智慧小区、智慧医疗康养、智慧教育普惠、智慧文旅休闲、数字经济提升等示范工程,推进民生服务类平台有序整合。到2025年,公共数据服务系统接入智慧平台的比例≥90%,到2035年,公共数据服务系统接入智慧平台的比例达到100%。
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城市三维数字空间和时空大数据平台,搭建城市建设管理全流程智慧应用的支撑性平台。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六治融合、一网联动”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引导全体参与社会治理。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公开,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环卫保洁、市政设施维护、绿地养护等日常监管和评价工作,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吹哨报到”机制,推动各部门把服务触角延伸基层社区,形成基层治理合力。打造党组织领导下的物业管理服务新模式,推动红色物业提质升级,培育红色物业品牌企业,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物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提升城市管理执法水平。依法建立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的权力和责任清单,向社会公开职能职责、执法依据、处罚标准、运行流程、监督途径和问责机制。全面实行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现审批、监管、行政处罚信息共享。强化外部监督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行政复议渠道,城市管理部门和执法人员要主动接受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
第四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不断扩大威海胶东红色文化影响力。
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断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水平。坚持创建“为民、惠民、利民”,持续改善公共环境、规范公共秩序、优化公共服务。完善创建指标和测评体系,强化动态管理,推动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各项创建工作常态长效。深化“精致城市·文明市民”培育行动,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行动。 持之以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深入实施“四德”工程,持续深化“君子之风·美德威海”建设。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威海好人等先进典型。深入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深入推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从农村地区向城市社区延伸。整合激活各类资源,做深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健全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推广“志愿+信用”工作模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常态长效。深入开展培育文明风尚行动,深化移风易俗,大力倡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第七章 提供优质共享公共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从群众反映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抓起,补短板、提标准,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普惠性、精准性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打造有温度的精致城市。
第一节 布局优质公共服务设施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多层级、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城市级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于城市中心地区,主要承担城市间交往功能,承办国际国内大型活动和重大会议,满足市域内重大公共服务需求。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区块需求,围绕绿地公园、公交枢纽、政务服务中心布局,主要承担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供全方位、全时段的综合服务。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于社区中心,主要承担日常生活服务功能,构建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社区中心配置中学、医疗服务机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专项运动场地等设施,形成15分钟生活圈。邻里中心配置小学、社区活动中心、综合运动场地、综合商场、便民市场等设施,形成10分钟生活圈。街坊中心配置幼儿园、24小时便利店、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和小型健身场所、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快递货物集散站等设施,形成5分钟生活圈。普及智能快递柜、智能垃圾分类箱、无人售卖机、无人图书借阅机等自助终端设施,为居民提供便捷生活服务。
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城郊农村共享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配套设施。小城镇参照城市社区标准,配置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文化站、运动健身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优质公共服务覆盖率,构建乡镇基础生活圈。美丽乡村配置保障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性生产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提高村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实现校车、公交等多种方式的绿色便捷出行。
第二节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优质现代教育。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布局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全覆盖。引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创建一批高水平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培育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学校。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横向融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纵向贯通,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双向联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双一流”、京津等重点高校在威办学,统筹科研平台和设施、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心资源,构建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
高标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构建整合型、网格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理顺威尼斯人官网立医院、威尼斯人官网中心医院、威尼斯人官网中医院城市医疗保健集团管理运营机制,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建设集临床服务、医疗教育、医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医疗综合体。推进市县镇村一体化管理,逐级纳入牵头医院和医疗集团统一管理,全面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100%,形成城乡一体化、服务同质化、管理网格化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管理模式,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建立长效机制,深入实施文化公益创投、文化时间银行、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等创新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局,论证建设新威尼斯人官网博物馆,加强城市书房、乡村书房建设,推进总分馆体系和流动服务向基层延伸,营造“15分钟公共文化圈”。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出台《城市书房建设与服务规范》等省、市地方标准,到2025年,打造起“15分钟阅读文化圈”,塑造“书香威海”城市文化品牌。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对接好国家和省云平台,提升威海公共文旅云数字服务质量。加强对城市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帮扶,推动他们更好融入城市,成为城乡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完善体育健身设施网络,鼓励体育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建设面向基层群众、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打造距离群众身边的300米、200米健身圈,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2平方米。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4%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2%。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依托半月湾铁人三项赛场、南海国际沙滩运动基地、南海奥林匹克中心,发展铁人三项、帆船、沙滩排球、环海自行车、乒乓球等竞技体育项目和体育赛事。
提升社会保障基本服务水平。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目标,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提高保障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保障残障人员、老人、儿童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统筹考虑养老服务设施配置,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和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稳步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乡教师、校长定期轮岗交流力度。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以及医联体建设,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支持镇敬老院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试点,成立区域养老服务联合组织,盘活农村幸福院,积极设立农村老年餐桌。
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不分国籍、不分地域,凭相关证件,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半价乘坐政府投资建设的国有景区内的观光车、缆车等代步工具,优先就诊、化验、检查、交费、取药,需要住院的优先安排住院,政府兴办或支持的公园、景点免购门票,社会力量兴办的公园、景点,七十周岁以上免购门票,不满七十周岁半价购买门票,免费进入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场所,按照时段免费或半价进入政府兴办或支持的公共体育健身场所健身。
第三节 打造城市国际化环境
完善城市国际化功能。运用国际先进理念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加快构建对国际资源具有吸引力、承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和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国际学校、涉外门诊、外语标识、自助导游等服务体系,在城市建设、地理标志、文化教育、医疗服务、休闲旅游、社会管理等方面与国际化标准接轨。
完善国际化生活服务。强化国际化社区的规划布局,在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等新区、新城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化生活社区,使国际社区的管理、文化氛围、医疗服务、宗教等场所能够满足外籍人士、在威华侨的需要。
完善国际医疗教育体系。在东部滨海新城建设有国际标准的健康管理中心,将威尼斯人官网一批重点医院建设成为综合性国际化医院,提升威海国际化医疗服务品牌与形象。支持驻威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办好和扩大现有国际学校,解决在威外籍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
营造国际化制度环境。加快制定实施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建立健全国际法律咨询机制,依法加强保障外籍人士在涉外劳资纠纷、旅游购物争议等方面的各项权益,为外籍人士提供国际化的法律咨询、法律服务。
第八章 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精致城市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生态立市、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发展效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可持续的绿色生态之城。
第一节 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
坚持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系统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威海。
构建市域生态安全格局。以构建生态廊道、形成生态屏障为重点,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构建“一带、两片、两横四纵、七环”的生态空间格局。“一带”指市域沿海形成的985.9 公里的沿海生态带;“两片”指以中心城区—文登城区—南海新区城区城镇建成区为界分成的东、西两片生态基底,形成市域空间的生态绿肺;“两横四纵”是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生态绿廊;“七环”指围绕中心城区、文登城区、好运角旅游度假区、荣成市区、石岛及其周边镇区、南海新区、乳山市区等城市建设区外围建设的7 条环城绿带。
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坚持陆海统筹、水岸共治、管护并重,高标准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实施海岸线修复、山体修复、河道治理,加强湿地修复保护,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湿地保护率≥72%,自然岸线保有率≥45%,到2035年,湿地保护率≥75%,自然岸线保有率≥45%。深入开展“绿满威海·四季多彩”国土绿化行动,重点实施里口山、伟德山、正棋山、昆嵛山等区域退化林修复工程和低效林改造工程。到2025年,计划开展退化林修复和低效林改造22万亩。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危险废物为重点,实现源头大幅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和分类安全处置,全面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做好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
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水平,抓好重点流域、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严格城乡污水入河(湖、海)排放管理,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第二节 保障城市能源供应安全
落实安全、绿色、高效能源发展战略,突出节约、智能,打造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友好、引领未来的现代能源系统,实现电力、燃气、热力等清洁能源稳定安全供应,为精致城市建设发展夯实基础。
水源。按照“广蓄水、引客水、淡海水、用中水、治污水、节约水”的思路,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推进黄垒河、母猪河地下水库以及坤龙邢水库增容、黄垒河拦蓄工程等工程建设,建设水系连通、域外调水工程,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一批农村规模化供水厂和饮水安全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2025年,用水总量控制在省定目标内,万元GDP用水量保持省内领先水平,全面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
电力。抓好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文登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并网发电、国核先进压水堆核电站CAP1400示范工程等重大设施建设,稳妥有序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力开展“精致电网”建设,做到电网规划与城市空间布局融合、电网建设与城市特色风貌融合、电网功能与城市绿色发展融合、电网价值与城市智慧治理融合,国内率先建成“网城融合型”地市级示范能源互联网。
燃气。构建多气源、多层级、广覆盖的城乡燃气供应体系。加快实施全市天然气主干管网、汽车加气站及天然气置换等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天然气在民用、商用、工业燃料替代及城市供热等领域应用,长远谋划利用更为清洁的替代燃料。
热力。推进南海新区、荣成市等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保障重点经济区域的热力供应,规划建设清洁热源和高效供热管网,确保供热安全。
第三节 构建城市安全体系
健全灾害预防体系。深化城市地震、气象、地质、生物、卫生等领域的灾害风险评估,建立水源、防洪、能源、交通、医疗等安全隐患防控体系,加强监测预警。优化城市综合防灾布局,合理确定防灾分区。构建城乡覆盖、区域协同,陆、水、空、地下全方位消防系统,加强“智慧消防”建设。建立安全可靠、体系完备、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系统,实现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到2025年,食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合规率达到96%以上,食品生产环节监督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加强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严防生物灾害与疫病疫情发生。高标准建设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治安协同防控,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网络的安全监管与保障,建立城市智能信息容灾备份系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健全综合应急体系。按照防空防灾一体化、平战结合、平灾结合的原则,完善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建立安全生产、市场监管、应急保障、环境保护、治安防控、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医疗卫生等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利用公园广场、绿地、体育场馆、各类学校等空旷地及地下空间,布局建设合理的避难场所及避难通道,形成就地避难、就近避难、步行避难的分级分类疏散系统。以干线公路网、城市干道网为主通道,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建设供水、供电、燃气、交通等生命线应急保障系统,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形成完备的救灾物资、生活必需品、医药物资和能源储备物资供应系统。到2025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2m2/人,到2035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2.5m2/人。
第四节 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实施“三控三提”战略,控制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农村居民点等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和矿山企业数量,提高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占比和矿山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水平,形成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体系。
提升土地利用效能。严格空间规划管控,开展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控增量盘存量调流量、绿色矿山建设、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行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使用强度,创新产业用地供应和监管政策,推进闲置空闲土地盘活利用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烂尾工程和闲置厂房治理等工作,加强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统筹安排,联动施治,盘活存量资源,全面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把握好东部滨海新城等新城区业态定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经济业态,实现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完善园区生活设施,配套建设居住、医疗、教育、商业服务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和宜居适度生活空间。
第五节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保障地下空间有序利用。坚持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统一建设、集中管理,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用地制度和权籍管理,推进地下空间管理信息化建设。
合理使用地下空间。按照安全、高效、适度的原则,结合城市功能需求,积极利用浅层、次浅层空间,有条件利用次深层空间,弹性预留深层空间。协调各系统的空间布局,制定相互避让原则,明确各系统平面及竖向层次关系,实施分层管控及引导。
统筹地下空间使用。在城市干路、高强度开发和管线密集地区,根据城市发展需要,优先布局建设干线、支线和缆线管廊等多级网络衔接的市政综合管廊系统,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和人民防空需要,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管线、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工程布局、管线敷设方式、管线种类、断面形式、平面位置、竖向控制等建设要素,实现建设规模、时序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协调
市精致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协调解决精致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市精致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头推进纲要实施和相关政策落实,组织开展试点示范,监督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各级政府及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全面贯彻落实本纲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根据本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区或本部门实际的具体工作措施。
第二节 政策统筹
依据本纲要,科学整合人口、土地、投融资、住房、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方面政策,形成推进精致城市建设的合力。加强市直部门与各区市政府对接,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制定配套政策。国土空间规划等战略性、整体性规划要着重参考本纲要的内容,加强与本纲要的衔接协调,各专项规划要严格落实本纲要的各项要求。
第三节 试点示范
结合城市品质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绿色低碳等方面的发展要求,开展试点探索。尊重基层首创精神,进一步调动基层干部群众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推进全域精致城市建设积累实践经验。定期组织开展精致城市载体评选活动,对体现精致理念的系列工作予以表彰。
第四节 监测评价
健全精致城市建设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从生态宜居、风貌特色、交通便捷、多元包容、安全韧性等方面,定期对城市建设及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对精致城市建设成绩突出的区市和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给予通报表扬。